田园风情。 记者 陈俊 摄

本报记者 陈 俊

有多姿多彩的美丽乡村,才有各美其美的新海东、更会有美美与共的新青海。

夏日,从“湟水碧道”西宁拐向祁连山南麓“生态长廓”海东,河湟谷地,一帧帧田中有城、城中有林、林茂田丰、山清水秀现代美丽乡村“大片”映入眼帘。

互助土族自治县东沟乡昝扎村,一条笔直的公路将散落的村庄和田园“串连”,两侧的山、水、林、田、白云、蓝天,许这方土地以山水品质和田园诗意。

在昝扎村党员活动中心大门口,我们见到了精明、干练的村党支部书记李录邦。

“昝扎村共有党员30名,党员们心系群众,锐意进取,进百家门,听百家言,知百家事,解百家困,暖百家心……” 李录邦说,这是我们村党支部以“红色引擎”驱动“绿色发展”的“初心宣言”。

他说,村党支部充分利用土族特色文化、独特民俗资源、传统制作包養網技艺,围绕“农”字作文章,聚焦“土”字促发展,进一步延伸粮食产业链包養網、提升价值链、打造供应链,把馍馍产业作为群众持续增收的支包養網柱产业,注册“福地东沟”馍馍商标,投资210万元打造产业链,直接带动19名脱贫人口就业。

2014年至今,李录邦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兰县承包13.5公顷土地发展枸杞产业,还在本村进行苗木种植,带领几十名乡亲就业挣“光阴”。2021年村两委换届选举,他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,肩负起带领全村奋进乡村振兴主战场的重任。

站在村内环顾,田野里三三两两的农民正在辛勤劳作、村小学操场上孩子们排练节目、古树下几位老人悠闲聊天、城乡公交不时驶过……还有布谷鸟的清脆叫声,交织出“农业强、农村美、农民富”生动注脚。

循着浓郁的麦香味,走进村级馍馍制作间,一名工人正把搓揉好的面团擀成一个个小面饼,用花式刀法在面饼表面切出各色花纹,制作好一盘后,送至隔壁的烤盘中烙制。烙制车间两名工人正在有序作业,一旁堆满了色泽金黄、诱人食欲的烙馍。

蒸馍车间内,一名工人将面团擀开,涂抹上红曲、姜黄、香豆等佐料,将开好“花”的馒头放进蒸屉,约半小时,寓意花开富贵、松软的开花馒头热气腾腾的出笼了。

“以前包養种完地,农闲时到处打零工,一年收入才3000多元,在馍馍生产车间上班后,每月固定收入2800元,收入是以前的10倍。”脱贫户袁秋花和张小红满脸喜悦地说。

炸馍,是土族人家过年时常做的一种面点,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馓子和麻花,厨娘将三次醒发后的面剂盘在手上,用手来回抽开,绷成粗细均匀一致的馓子条,然后用筷子放入油锅,炸成金黄香脆的馓子。

东沟乡党委组织委员费发燊介绍,“福地东沟”馍馍主要有焜、蒸、炸、烙四个系列,炸馍色泽金黄,蒸馍松软诱人,焜馍麦香四溢、烙馍色香俱全,品类有炸麻花、炸馓子、炸油饼、牛肋巴、翻跟头、蒸花卷、蒸馒头、蒸月饼、香豆饼、焜锅馍等十大类。

“馍馍是我们村农业种植的延伸产品,现在在绿色产业链中唱起了主角儿,去年东沟馍馍实体店销售68.3万元、网络销售29.5万元、赛事带动销售17.6万元,2023年春节期间销售21万余元。去年村民人均纯收入达13300元。”李录邦说,昝扎村将进一步发挥馍馍产业联农、带农、富农和利益联盟效应,实现生态效益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统一。

一条清澈小溪从北侧欢歌而来,绕过美丽村庄后奔向远方。

不远处,昝扎村2社致富能人张永林家的别墅依溪而建。他开办的十色彩虹日用品加工坊车间内,本村几名工人师傅正在灌装洗衣液,薰衣草的芳香四处弥漫。

“我还有一家养殖场、加上承揽工程,三个项目带动村里七八十名乡亲就业。”张永林说,有一年年底给乡亲们发工资,400万元现金摆在方桌上,看着乡亲们笑着领钱的样子,感到很幸福。

“你看,这是‘金色塘拉·福地东沟’为中心的轴,两侧为翼,从昝扎村向北是以亲子研学、农事体验为主的曹家村包養,向东是以传统手工作坊、手工榨油、手工炒面为主的石窝村,向南是以旅游接待、农家院为主的纳卡村、尔开村,几个村构成旅游环线,形成‘一轴两翼五组团’产业格局。”东沟乡党委书记师存锋说,全力打造具有历史记忆、地域特色、民族特点的美丽村庄,让游人从中感受农耕文化、田园风光、自然之美。

乡长朱永杰补充说,在此基础上,提升档次规模、丰富品质内涵,串联起大庄卡朗庄园、洛少古村落、尔开龙王山驿站等产业实体,推动党建与产业同频共振。引导鼓励农户种植连片高产油菜、蚕豆、马铃薯等优势农作物,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,打造具有河湟特色的农业全产业链,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、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。

昝扎,正锚定绿色农畜产品输出地打造,聚焦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打造,以绿色生态产业为主导,构建生态及产业共同体,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产业链,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,让乡亲们共享生态福祉绿色福利,在乡村振兴赛道上跑出时代风采。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